索 引 號 | SM06101-0200-2021-00027 | 文號 | 寧政辦〔2021〕27號 |
發布機構 | 寧化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 生成日期 | 2021-09-30 |
標題 | 寧化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寧化縣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分規劃》的通知 | ||
內容概述 | 關于印發《寧化縣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分規劃》的通知 | ||
有效性 | 有效 |
索 引 號 | SM06101-0200-2021-00027 | ||
文號 | 寧政辦〔2021〕27號 | ||
發布機構 | 寧化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 ||
生成日期 | 2021-09-30 | ||
標題 | 寧化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寧化縣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分規劃》的通知 | ||
內容概述 | 關于印發《寧化縣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分規劃》的通知 | ||
有效性 | 有效 |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和中央、省、市屬駐寧各單位:
《寧化縣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分規劃》已綜合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意見,經市、縣兩級專家評審,并經縣政府第6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確保完成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任務。
寧化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9月30日
(此件主動公開)
寧化縣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分規劃
目 錄
第一部分 總 則 4
一 背景及意義 4
二 規劃范圍 5
三 規劃期限 6
四 規劃依據 6
五 規劃理念 7
六 規劃性質 7
第二部分 文化生態評估 9
一 建置沿革 9
二 自然環境 10
三 人文環境 13
四 文化遺產現狀分析 17
五 存在問題 31
第三部分 總體思路 33
一 規劃思路 33
二 保護原則 33
三 主要任務 34
第四部分 保護范圍與保護內容 37
一 保護范圍 37
二 保護格局 37
三 區域特征 44
四 保護內容 46
第五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規劃 59
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和存檔 59
二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保護措施 67
三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及傳承團體保護措施
73
四 傳統節令與信俗活動保護規劃 74
五 社會教育宣傳規劃 76
六 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80
七 數字化建設規劃 83
八 學術研究與交流規劃 83
第六部分 合理利用 85
一 生產性保護規劃 85
二 文旅融合規劃 88
第七部分 重點區域與文化空間規劃 90
一 重點區域規劃 90
二 文化空間保護規劃 101
第八部分 分期實施方案 108
一 近期 108
二 中期 108
三 遠期 109
第九部分 保障措施 111
一 機制與體制保障 111
二 政策保障 112
三 資金保障 112
四 人才保障 113
第一部分 總則
一、背景及意義
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是發展文化競爭力的源和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 31 屆全體會議上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時空中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多樣性的表現形式構成了各人類群體所具有的獨特性與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說,保護它就像保護生物多樣性進而維持生物平衡一樣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十八大提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本w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為貫徹落實黨的精神,通過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使之成為探索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我國文化建設工作的一項創舉。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并經文化部批準設立的特定區域”。
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唐末以來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南遷漢人攜帶來的中原文化在贛南、閩西、粵東的山地環境中與土著、百越文化多次交融、層層積淀而形成的漢族民系文化,是客家人在適應閩粵贛環境以及與自然、歷史互動中所創造的一切社會文明成果。它包括客家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是客家人創造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客家人習得、傳承自身文化傳統的方式、思想和觀念等。隨著客家人的遷徙,客家文化傳播到大陸各地、臺灣地區、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東南亞和世界眾多國家地區,成為維系客屬港澳臺同胞、世界客屬華僑華人文化認同的精神紐帶。
寧化是閩西(原汀屬八縣)建置最早的一個縣,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建縣,比建置汀州府還早了十余年。寧化縣有著極為豐富的客家文化積淀,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相互依存,與客家人的生產生活融為一體,體現了客家文化的多樣性、完整性和獨特性。
寧化縣與其他七縣共同建設國家級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對于客家文化的整體保護、活態傳承和持續發展;對于弘揚客家文化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于增強文化凝聚力、促進文化認同,維護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對于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促進閩西地區實現“五位一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二、規劃范圍
寧化縣所屬的行政區域,規劃面積:2407.19平方公里。
三、規劃期限
本規劃充分考慮當前與長遠發展的關系,立足當前,注重中期,著眼長遠,將實施階段分為近期、中期、遠期,共15年。
近期為 2021 年 — 2025年
中期為 2026 年 — 2030年
遠期為 2031 年 — 2035年
四、規劃依據
1.《保護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公約》(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1972);
2.《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03);
3.《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15);
4.《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2005);
5.《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務院,2005);
6.《關于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意見》(文化部辦公廳,2010);
7.《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2011);
8.《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2017);
9.《“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文化部,2017);
10.《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國務院辦公廳 文化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財政部,2017);
11.《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文化和旅游部,2018);
12.《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門,2018);
13.《關于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2018);
14.《文化和旅游規劃管理辦法》(文化和旅游部,2019);
15.《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福建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2019);
16.《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福建省人民政府,2020);
17.《三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三明市人民政府,2016);
18.《關于印發<三明市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規劃編制方案>的通知》(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2020)。
五、規劃理念
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指導方針。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構建科學、有效的地域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最大限度地保存民族文化記憶,實現客家文化可持續發展,維護地區文化生態的動態平衡和完整。
六、規劃性質
本規劃是寧化縣人民政府依據相關地方法律法規和寧化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制定,由寧化縣人民政府主導實施的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未來十五年的建設思路和實施規劃,是保護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所依存的文化生態空間保護工作的建設目標和行動指南,對保護和傳承好寧化文化遺產,打造 “千年古縣”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質,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寧化客家文化知名度有著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二部分 文化生態評估
一、建置沿革
寧化古稱黃連峒,隋以前 “名不見于史”。隋大業末(618年),縣人巫羅俊在黃連峒筑堡衛眾,遠近爭相依附,聚眾伐木,運銷揚州各地,并帶領群眾開發土地資源。唐貞觀三年(629年),巫羅俊親自到太宗皇帝行宮上奏:黃連地廣人多,可以授田定稅。朝廷嘉獎,授羅俊一官職,叫他回鄉墾荒自效。至乾封二年(667年),置黃連峒為黃連鎮,隸江南道建州。
開元十三年(725年),由鄉民羅令紀請求,朝廷批準黃連鎮升為縣,仍屬建州。二十六 年(738年),汀州置于新羅城,黃連改屬汀州,隸江南東道福州觀察使。
天寶元年(742年),黃連縣取“寧靖歸化”之義更名為寧化縣,屬江南東道臨汀郡(汀州)。因縣治北二里處,有山名“翠華頂”,是“邑之鎮山”,所以寧化號稱翠華。且因縣治在翠華山之南、西溪之北,又有“寧陽”之稱。
北宋初寧化屬江南道汀州,元豐間寧化改屬福建路汀州。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改汀州為路,寧化屬福建行中書省汀州路。
明洪武元年(1386年),改汀州路為府,寧化屬福建布政使司汀州府。
清寧化屬福建省汀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改道,寧化屬福建省汀漳道(治所龍巖)。
民國14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寧化屬福建省政府。
民國19-23年4月,寧化屬福建省蘇維埃政府。4月以后屬閩贛省蘇維埃政府。
民國23年冬,工農紅軍故略轉移北上后,寧化屬福建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長?。?。
民國24年10月,寧化屬福建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長?。?/font>
民國36年4月.寧化屬福建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永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寧化屬福建省人民政府永安專員公署。
1956年6月,寧化改屬福建省龍巖專員公署。
1959年2月,清流、寧化合并為清寧縣,24日正式合署辦公,縣署設寧化。1961年9月 7日福建省人民委員會通知恢復清流、寧化兩縣原建置,隸屬關系仍舊。
1962年1月,寧化改屬福建省三明市管轄。
二、自然環境
(一)地理環境
寧化地處閩西邊陲,位于北緯25°58',?26°40',東經116°22'~117°2'之間。東臨明溪、清流縣,南接長汀、連城縣,北連建寧縣,西鄰江西石城、廣昌縣。東西寬66.2公里,南北長 76. 7公里,全境總面積2407.19平方公里。
全境屬于閩贛臺地大面積抬升區的相對下陷地帶,整體地勢由西向東遞降,并形成由北到南五條地帶性地貌,峰巒重疊、溪流密布,以丘陵和山間盆地為主,丘陵和盆地占全縣總面積的52.7%,低山占43.6%,最高處為治平畬族鄉境內的雞公崠,海拔1389.9米,最低處為城南鄉肖家河道口,海拔290米??h城海拔317米。
(二)氣候
寧化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但因大于和等于10℃的活動積溫小于5400 ℃ 。按福建省氣候區劃屬中亞熱帶山地氣候區,其特征是:夏半年多東南風,炎熱多雨;冬半年盛行東北風, 寒冷干燥;降水量充沛,季風氣候顯著,干濕、冷熱明顯,四季比較分明。受地勢影響,縣境內氣候的地域差異亦很顯著,如安遠、治平、谷地、南北山地和中部河谷走廊地帶,氣候亦各有所不同。
(三)山脈
武夷山主脈中南段蜿蜒于縣西部邊境,由于四方山、牛牯崠、牙梳山、雪峰山、金華山、東華山、正頂腦、棋盤石、雞公崠等21座海拔千米以上高峰沿主脈自北而南列立,形成高聳山帶, 使全縣地勢呈自西向東傾斜。又因武夷支脈沿縣北部、東部、南部邊境延伸,形成縣境四周高山蟠踞,中間則丘陵與河谷盆地犬牙交錯,宛如一個不規則的“山間盆地”。清康熙《寧化縣志》描述寧化地勢:“迭嶂駛流,控帶雄遠,至治所則四周迤平,形若仰釜”。
(四)水流
寧化稱“三江源頭”(閩江、韓江、贛江),水流三?。ㄩ}粵、贛),是閩江支流沙溪和金溪、韓江支流汀江、贛江支流琴江的發源地。境內溪河密布,各水系的支溪、支溝均樹枝狀發育、延伸、展布,但都流程短小,上急下緩,屬易漲易退的山溪性河流。主要河流有:
翠江,系沙溪支流九龍溪上游,其支流分東溪和西溪在縣城東南1公里處匯合,經橫鎖、肖家村流入清流縣境。境內河長 75.6公里。該水系是寧化縣木材發往福州的重要水路,并有轉運臺灣、琉球、天津、上海等地銷售。
治平溪:系九龍溪支流羅口溪上游,發源于治平鄉高地村, 經曹坊鄉黃坊村流入長汀縣境,境內河長32.5公里。清代以來,治平、曹坊的木材由該溪流放至清流縣田口鄉,又裝排運至福州等地銷售。
安遠溪:系金溪支流寧溪上游,源于安遠鄉割畬村牙梳山,經永躍村出境入建寧縣,境內河長27.7公里。1957?1962年,安遠、營上、東橋3個公社的木材由該溪流放至建寧縣城,裝排后又運至順昌縣。
庵杰溪(又名下坪潭):系韓江源頭,源于治平畬族鄉下坪村賴家山。河長13.5公里。清代至民國治平的杉木由該水路銷往廣東潮州、汕頭等地。
橫江溪:系贛江支流琴江上游,是閩贛兩省界河,源于方田鄉泗溪村。境內河長13.5公里。寧化木材自唐至清均有經該溪水運至長江中下游銷售。
(五)自然景觀
湖村鎮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蛟湖小鎮、蛟龍溪;安遠鎮牙梳山省級森林公園和朝天寨;石壁鎮東華山長坊景區;南山自然景區,鷲峰寨景區;城郊鎮山水田園景區;治平畬族鄉萬畝竹林;濟村鄉新田村千年冰臼等。
三、人文環境
(一)歷史人文
據文物考證,寧化范圍內四萬多年前即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兩晉以降,數次北人大量南遷,帶來了中原文化,與土著文化長期融合涵養,形成了獨特和歷史人文。自明以來,李世熊、雷鋐、黃慎、伊朝棟、伊秉綬等人都走出寧化,與外界名流廣泛交游,返鄉后又為寧化輸入了先進的學術和文藝。清丘復說:“吾汀文物,寧化為最”,汀州府盛傳俗諺:“寫不過寧化,打不過連城(連城尚武)”,可見文風之盛。
寧化自唐代出現了汀州府第一位進士伍正己后,科第與文化相互精進,誕生了一大批的歷史文化名人:詩人、史學家、書法家鄭文寶,特賜狀元張顯宗,學者、方志學家李世熊,理學家雷鋐、陰靜夫、伊朝棟,書畫家、詩人黃慎,隸書宗師、詩人伊秉綬,易學家羅登標、劉文龍,解元張騰蛟以及近代的文化名人劉映奎、黎景曾等。
寧化素稱“文人之鄉”,歷代著述豐富,尤以文學為著,自宋至清留下的書目有300余種。惜損毀嚴重,已十不存一,目前尚存世的古詩文集主要有:《寒支初集》(李元仲)、《寒支二集》(李元仲)、《錢神志》(李元仲)、《史感》(李元仲)、《物感》(李元仲)、《蛟湖詩鈔》(黃慎)、《經笥堂文鈔》(雷鋐)、《讀書偶記》(雷鋐)、《陰靜夫先生遺文》(陰承方)、《學易闡微》(羅登標)、《古易匯詮》(劉文龍)、《留春草堂詩鈔》(伊秉綬)、《勇退詩文鈔》(黎景曾)、《砥齋文存》(劉映奎)等,已不足20種。
明清時期,由于物產豐富,水陸交通相對便捷,徽商爭相入境,通過水路向長江中下游銷售木材贏利,帶動寧化經濟發展,城內外娛樂通宵達旦,戲曲曲藝及各類游藝活動極多;民眾又多信奉釋、道,信俗活動頻繁;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大多產生于鄉村,農民勞作閑暇之余無所寄托,則唱山歌小調,編排舞蹈以自娛。
(二)學術活動
自1947羅香林發表《寧化石壁村考》,遂奠定了客家“石壁學說”研究基礎。1991年寧化縣成立了福建省寧化縣客家研究會,負責寧化客家文化的研究整理工作。1995年起,寧化縣開始舉辦石壁客家祭祖大典,來自東南亞以姚美良、姚森良為首的客家后裔前來參與祭祖。大典舉辦至今已經26屆。2012年,第25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三明寧化召開,在石壁舉行祭祖儀式。
寧化縣客家研究會自1990年代陸續編輯客家文化內刊《客家魂》至今,已出版25期,刊設:石壁論壇、祖地文史、客家人物、客家文苑、紅色客家、今日寧化、祖地要訊八個基本欄目,以及與欄目內容相關的文稿。自2012年起寧化縣成立了寧化縣客家工作辦公室,負責祭祖及舉辦“石壁論壇”,并征集出版論文集,迄今已出版至第八屆。2017年、2019年寧化縣文化部門牽頭,分別舉辦了“伏虎禪師信俗”和“玉扣紙制作技藝”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考察活動。
附:寧化客家文化研究主要機構及學術成果
序號 |
主要研究機構 |
|||
1 |
寧化縣客家研究會 |
|||
2 |
寧化縣客家研究中心 |
|||
3 |
寧化縣李世熊文化研究會 |
|||
4 |
寧化縣巫羅俊文化研究會 |
|||
5 |
寧化縣羅令紀文化研究會 |
|||
6 |
寧化縣張顯宗文化研究會 |
|||
7 |
寧化縣寧文龍文化研究會 |
|||
主要學術成果 |
||||
序號 |
名稱 |
編著者 |
出版社 |
出版 時間 |
1 |
《石壁調查》 |
陳國強、 羅華榮等編著 |
中國文化出版社 |
2011.11 |
2 |
《客家與石壁史論》 |
劉善群著 |
方志出版社 |
2007.2 |
3 |
《石壁客家祭祖紀實》 |
張恩庭、 張萬福編 |
中國文化出版社 |
2014.6 |
4 |
《寧化客家姓氏》 |
余保云編著 |
海風出版社 |
2010.5 |
5 |
《寧化祠堂大觀》 |
張恩庭著 |
中國文化出版社 |
2012.5 |
6 |
《寧化客家傳統文化大觀》 |
劉善群、吳來林編著 |
中國文化出版社 |
2012.11 |
7 |
《寧化史稿》 |
劉善群著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14.12 |
8 |
《寧化石壁與客家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張恩庭主編 劉善群執行主編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1998.9 |
9 |
《驛站》 |
何葆國著 |
海潮攝影出版社 |
2006.10 |
10 |
《首屆石壁客家論壇論文集》 |
楊興忠主編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13.10 |
11 |
《第七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暨第二屆石壁客家論壇論文集》 |
蔡建境、楊興忠主編 |
海風出版社 |
2014.10 |
12 |
《第三屆石壁客家論壇論文集》 |
呂國健主編 |
中國文化出版社 |
2015.10 |
13 |
《第四屆石壁客家論壇論文集》 |
劉小彥主編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16.10 |
14 |
《世界客屬第25屆懇親大會國際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世界客屬第25屆懇親大會組委會編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12.11 |
15 |
《寧化客家牌子鑼鼓》 |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鐘寧平主編 |
2001.11 |
16 |
《論石壁》 |
余保云摘編 |
海風出版社 |
2003.4 |
17 |
《石壁與客家世界》 |
劉日太、何正彬主編;劉善群、吳景明執行主編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09.10 |
18 |
《寧化民間戲曲》 |
鐘寧平、李根水、王健和編 |
(內部資料) |
2012 |
19 |
《石壁客家述稿》 |
廖開順、劉善群、蔡登秋等著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2012.10 |
20 |
《寧化歷代詩文選》 |
宗夏曦、朱建華主編 |
中國文化出版社 |
2012.11 |
21 |
《石壁與客家》 |
張恩庭、劉善群主編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2000.10 |
22 |
客家祖地石壁叢書《寧化掌故》 |
余保云編著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2000.10 |
23 |
客家祖地石壁叢書《寧化客家民俗》 |
李根水、羅華榮編著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2000.10 |
24 |
客家祖地石壁叢書《寧化風光》 |
伊可生、蔣道鐘編著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2000.10 |
25 |
客家祖地石壁叢書《客家與寧化石壁》 |
劉善群編著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2000.10 |
26 |
客家祖地石壁叢書《寧化民間傳說》 |
謝啟光編著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2000.10 |
27 |
客家祖地石壁叢書《寧化客家人物》 |
張恩庭編著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2000.10 |
28 |
客家祖地石壁叢書《寧化客家姓氏源流》 |
余兆廷編著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2000.10 |
29 |
客家祖地石壁叢書《寧化客家民間音樂》 |
王健和、張標發編著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2000.10 |
30 |
《一代畫圣黃慎研究》 |
丘幼宣著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02.9 |
31 |
《拓荒牛-劉善群作品及其評論選集》 |
吳來林主編 |
中國文化出版社 |
2016.7 |
32 |
《寧化(石壁)客家祠堂》 |
吳來林編著 |
中國文化出版社 |
2014.12 |
33 |
《客家論叢精選》 |
楊興忠主編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14.2 |
34 |
《寧化農民抗租史料》 |
張恩庭編 |
(內部資料) |
|
35 |
《寧化佛教志》 |
寧化佛教協會編 |
(內部資料) |
2008.9 |
36 |
《黃慎書畫集》 |
連新福主編 |
香港伏羲文化出版社 |
2006.12 |
37 |
《伊秉綬法書大觀》 |
連新福主編 |
香港伏羲文化出版社 |
2009.12 |
38 |
《客家魂》年刊(1-22期) |
寧化縣客家研究會編 |
(內部資料) |
1994- |
39 |
《寧化文史資料》 |
寧化縣政協文史委 |
(內部資料) |
1979- |
40 |
《寧化林業志》 |
寧化林業志編撰委員會編著 |
鷺江出版社 |
1992.9 |
四、文化遺產現狀分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在全縣范圍內展開了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全縣16個鄉鎮共普查出非物質文化遺產1017項,按鄉鎮分類,翠江鎮17項,石壁鎮126項,淮土鄉107項,安遠鄉88項,方田鄉43項,濟村鄉56項,曹坊村83項,治平畬族鄉67項,河龍鄉38項,中沙鄉69項,湖村鄉62項,泉上鎮56項,城南鄉37項,城郊鄉72項,水茜鎮63項,安樂鄉30項。
按種類分類,民間文學204項,民間音樂46項,民間舞蹈28項,戲曲20項,曲藝27項,雜技35項,美術29項,手工技藝247項,生產商貿習俗185項,消費習俗76項,人生禮儀34項,歲時節令23項,民間信仰13項,民間知識25項,游藝體育與競技15項,傳統醫藥5項,其他5項。
通過普查及對普查成果的對比分析大略可知,寧化縣各鄉鎮除石壁鎮為民俗重點外,其它鄉鎮“非遺”數量相對均衡?!胺沁z”類別略有所傾向、集中,例如民間舞蹈類以石壁鎮、淮土鄉為主;戲曲類祁劇、木偶戲多分布于水茜、安遠、河龍、中沙一路,采茶戲則主要集中在石壁等鄰近江西等地。在各鄉鎮的“非遺”中,治平畬族鄉的“玉扣紙”制作、石壁鎮的“祭祖”儀式、淮土鄉的“百鳥高棚燈”制作、河龍的“貢米”生產流程、安遠的“老鼠干”、“稻田薰魚”制作、泉上的“鐵桿故事”、“延祥花燈”、水茜“木偶戲”和“打團盤”、安樂“梅山七圣”崇拜、城郊“牛皮鼓”制作等均為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除“祭祖習俗”年年有舉行外,其余項目都有瀕危傾向。
寧化縣主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存續狀況如下:
1.地方語言
流行于寧化城關、各鄉鎮及周邊地區,部分鄉鎮方言發音有輕微的差別,但均能領會和交流。發源于唐宋時期,是唐宋時期的中原古音與寧化土著語言長期交融的產物,古濁塞音、濁塞擦音南聲母清化在寧化整合統一,至今尚保留古入聲字200個以上。全縣民間交流自古至今通用此語,隨著普通話的日益普及,新生代在公共場合大多講普通話。
2.民間文學
(1)神話。有盤古造人、女媧補天等在我國廣泛流傳的,也有關于地方掌故的,如“石碧神船和出米洞”、“東華山神佛爭峰”等,此外還有不少動植物化人的神話。影響較廣的有幾十種,主要流傳于寧化城關、石壁、曹坊、治平一帶。寧化舊時由于缺乏文化娛樂,從古有說講神話的傳統,一人講眾人聽,傳播既速且廣,沿習至今。隨著現代多元化文化的影響,神話傳說只存留于部分文獻。
(2)傳說。主要有名人、地方人物、機智人物等傳說。名人傳說有關于李元仲、黃慎等地方名人的軼事,機智人物則以羅隱秀才的傳說最為傳神。傳說二百余則,經系統整理的有69則,流傳地主要有寧化城關、石壁、淮土、泉上、湖村等地。自古由擅此技者傳講,地方名人傳說則在其居住地廣泛流傳。由于傳講藝人斷層,客家傳說僅以文獻資料的形式被收藏。
(3)笑話、寓言典故。以關于客家地方人物笑話為主,兼及方言諧謔等古靈精怪的典故。如《喊口令》、《郎中與地理先生》等。流傳地區較廣,多由成人講說,孩童最喜聽。部分古時傳講,部分鄉民虛構敷演,達數百則之多。隨著時代的發展,成人常以寓言典故為例訓誡子女,因而民間尚有講傳,笑話則演化成段子,為鄉民嘻鬧調笑的內容。
(4)掌故。包括山川地名掌故、姓氏源淵掌故、古跡遺址掌故等500余項??图艺乒始扔袣v代相傳的,也有后人通過調查考據付諸文字的。分布于寧化16鄉鎮、一百余村,由掌故所在地首傳,如“蛟湖”、“但月庵”等掌故由泉上地帶傳出。隨著近年來旅游文化的開發,一些掌故軼聞逐漸受到關注并被收入資料集。
(5)歌謠。寧化是客家山歌縣,各類山歌數以千計??图疑礁璞扰d生動,內容豐富,有情歌、勞動歌、鎖歌、兒歌等。寧化客家先民自中原遷入始即有山歌吟唱活動,在日常勞動和生活中相互傳授,代代傳承,也有歌手即興對唱。改革開放以來,在新興傳媒文化的沖擊下,山歌逐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近年來,寧化縣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山歌手,客家山歌經過藝術加工,逐漸被搬上舞臺,作為文化遺產在各鄉鎮的民俗演唱活動中也時有展現。寧化對山歌的藝術提煉和保護措施正在進行中。
(6)諺語。寧化客家諺語基本用語2200余條,大多數以客家方言的形式口頭流傳,從多方面反映了客家人長期從事生產勞作和生活實踐的智慧??图抑V語產生于自古而今歷代客家人生活實踐的積累,并非一朝一夕的產物,其傳承方式是日常的對話交流。寧化客家人日常語言交流喜用客家話,如今部分諺語在年長群體尚能斷續引用,而多數諺語只農村老人熟諳,諺語的研究和保護勢在必行。
(7)堂聯??图姨寐撝缚图异籼眯帐咸寐?,聯中隱含姓氏來源家譜,具有濃郁的客家特點??图倚帐媳姸?,淵源各異,寧化祠堂星羅棋布,達283座之多,因此堂聯之多比比皆是,無法統計。堂聯的制作始于各姓祠堂落成之時,產生年代并不一致。至今每有新祠落成,也必因其姓氏信息而書寫堂聯。如今祠堂群居已不適合現代人的居住方式,祠堂敗落,堂聯也將相應消失。已有不少學者進行祠堂文化的研究,對堂聯的研究保護將有一定措施。
3.民間音樂
(1)山歌小調??图疑礁栊≌{曲調優美,形式各異。主要流行于石壁等地。山歌小調由歷代民間藝人創制,后來者不斷完善,曲牌調式漸趨固定。山歌小調的演唱一般在田野鄉間,時有山歌社賽,促進山歌交流。傳承至今,客家山歌小調經收集整理,部分結集出版,也有的經過藝術加工,搬上舞臺演唱。近年來,寧化重視民間藝術的采集挖掘,山歌小調正處于保護傳承中。
(2)勞動號子。起源于唐末巫羅俊開發石壁伐木泛江時期,流行于寧化安樂鄉等地,由大小七組號子組成,具體分為“長尾號子”和“短筒號子”兩大類,節奏明快,節拍整齊,旋律用音十分節省,文詞多為語氣詞,有意義的不多。唐末后歷代伐木運木等勞動工人口口相傳。如今尚有部分民間勞動者擅長喊唱,隨著新生代長年在城里謀生打工,此技已瀕危。
(3)宗教音樂。主要有佛教音樂(四平腔、藥師腔、利腔、大悲腔)、道教音樂(摩郎腔、南詞北調)、佛道相融合的音樂三種,佛教音樂唐貞觀初首先由江西傳入東華山,而后分別傳入獅子峰、雙髻峰;道教于隋末唐初傳入,沒有固定的組織,只有極少習巫的鄉民,音樂起源不詳。佛道音樂是兩教在長期合作做道場、打醮中融合產生的。寧化的婚喪禮俗對各類民間巫師及打醮科儀還有一定的需求,賴之存續。
(4)說唱音樂。主要有南詞北調、曲篷等。南詞北調于清初至清中葉由兩路傳入,一路由江蘇直接傳入,一路由江蘇經江西再傳入。曲篷產生于清中葉,因祈劇陣容過大,為滿足小家庭“唱堂會”之需從祈劇分離而成立。曾流行于寧化鄉閭民間,目前僅方田等地尚有緒余。隨著老一輩說唱藝人相繼去世,這一技藝已現失傳的危機。
(5)牌子鑼鼓。一般認為由唐末傳入,明清之際趨于成熟。各姓氏宗族間均建有牌子鑼鼓隊,以為婚喪儀式之用。鼎盛時期達200余棚,1800余人。其中尤以淮土、石壁、方田、濟村等四西鄉地區為盛。使用的樂器有大小鈸、大小鑼、鼓、板、嗩吶。曲牌有《清光引》、《風入松》、《哭皇天》等近二百余個,調式齊備,表現豐富。寧化縣近年來加大牌子鑼鼓研究保護力度,以攝像、錄音、文字記載等形式全面保存此藝,并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民間舞蹈
(1)回回舞。產生于明末,流傳于湖村鎮。舊傳有丁姓回族人入住湖村鎮石下村,此舞得傳。表演者隨巖石的回音節奏起舞,器樂模擬為“夾鞏哐哐,夾鞏鞏鞏”聲,多在廟會節慶時演出。
(2)池家文武燈舞。相傳南宋時由狀元池夢鯉從宮廷帶回至寧化治平畬族鄉高地村,后裔祭拜先祖,歡度佳節時表演,也叫《走陣燈》、《關刀舞》。池家文武燈舞為池氏祭祀舞蹈,新生代會者不多。近年漸有媒體記者采訪攝制,引起關注,保存有一定資料。
5.民間美術
(1)百鳥高棚燈。據傳宋時由木商從宮廷傳入,流傳于寧化縣淮土鄉,城鄉廟會、春秋清明,由巧工藝人扎制搭建,最高者可達三四米許,內容有人物典故、花鳥圖案、燈謎、燈聯等。每年值元宵或重大節慶,均有制作,美輪美奐,吸引了大量群眾觀賞,其內容也隨時代主題而變化。已出版有相關文字資料。
(2)池氏文武關刀燈。高地村池姓族人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祭祖方式,叫作池氏文武關刀燈。池氏文武關刀燈傳承近800年,集音樂、舞美、特色的扎紙工藝于一體,保留了一整套運動儀式。音樂以鑼鼓伴奏為主,逐漸融進當地優美柔和的民間小調。關刀燈的扎制描繪需要手工藝人有很好的美術修養。原本共有10個陣勢和16盞燈,如今流傳下來7個陣勢和12盞燈,其余的都已失傳。
(3)延祥花燈?;舻闹谱鲝男畈?、破蔑、做燈骨、糊紙蓋面到繪畫、寫字、刻花、刷油、貼花共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極其講究,窮盡心機?;艨钍匠巳讏淌聼?、固定張掛燈外,還有抬著游行的花缸燈、堆缽燈、棚子燈、鯉魚躍龍門、龍鳳呈祥燈、年年有余燈等大燈,小型燈盞則有每家每戶出的博古燈等,品種繁多,技藝精湛。
(4)雕鏤美工。在祠堂寺觀等建筑有青磚、窗欞、梁棟處雕鏤、刻紋的工藝,此藝系客家先民自中原帶來,作為舊時手工藝的一種,由藝人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承。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尚有不少人習此藝為生,隨著居住環境的變化發展,目前能掌握這門技藝的已寥寥無幾。
(5)繡藝。寧化的客家婦女代代傳承,均能在衣衫、鞋面、冠帽上繡制精巧的花樣。所制作的繡品取材主要為紅綠色彩的棉布,并用彩色絲線繡上各種花卉圖案,取其鮮艷喜慶。而所繡花鞋則主要為平時吃齋念佛者所穿。此技藝除五十歲以上婦女熟諳,新生代女性幾乎無人學習,具有瀕危性。
6.戲曲曲藝
(1)祁劇。明清時期,要化祁劇由湖南祁陽傳入。1922年城關、水茜、河龍、禾口、濟村等地成立了專業祁劇班,據統計,當年寧化業余祁劇團多達36個,這些祁劇班主要在本縣和建寧等周邊縣、鄉村演出,演出的劇目多數為《珍珠塔》《二度梅》等傳統劇目。其戲曲技藝最先由湖南老藝人傳授,繼而各地組班,相互交流,逐漸成熟。祁劇班目前在寧化還有三四班,但因祁劇為高腔,曲調高亢粗獷,班底多以唱采茶戲為主,有瀕危傾向。
(2)采茶戲。寧化采茶戲由江西傳入,采茶戲于清末民初由贛南傳入,起初演員僅有生旦丑三種,后逐漸增加行當,主要在廟會和節日期間作為文娛節目演出。采茶戲在寧化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寧化城關翠園廣場觀看采茶戲表演或視頻的觀眾極多,以中老年觀眾為主。目前還不存在瀕危狀況。
(3)木偶戲。寧化木偶戲由上杭經寧化泉上鎮傳入水茜鎮,今以水茜保存最多,唱腔部分取自祈劇或采茶戲,而以提線傀儡形式演出。木偶戲在寧化基本上依賴娛神活動存在,有廟會則木偶戲不易消亡。但青少年一代學習木偶戲的熱度不高,當前木偶戲的觀眾均為中老年人,今后傳承岌岌可危。
(4)曲篷。寧化祈劇分化而來的一種獨有的曲藝形式,亦稱“地臺”或“唱子班”。一百多年前,寧化西鄉的周世興成立了“串堂班”,張運劇成立了 “余慶堂”,逢年過節或遇喜慶則受人邀請到場唱曲助興。曲調也由寧化祈劇演化形成,舊時主要演唱戲曲片斷,后來內容有即興新編。其特點是五人排坐說唱,不化妝,樂器主要有嗩吶、胡琴、三弦、小堂鼓、響板、單皮。有時演唱曲調也有采茶戲、山歌小調等。目前從此曲篷表演的班底極其稀少,已接近消亡。
7.傳統工藝
(1)木活字印刷術。明初至明中葉,寧化開始使用木活字印刷族譜,目前寧化保存最早的由木活字刻印的族譜為清雍正譜,藍氏乾隆譜印有“翠華阮甸臣梓”的字樣,可見清初寧化的木活字制譜已然十分盛行。寧化木活字目前保存有近40萬枚,既有祖傳的,也有新刻的,活字取材多用梨木、柯(荷)木,主要用于刻印家譜,并偶有刻印蒙書、佛經道藏等??逃∷嚾嗣耖g稱為“譜師”,年紀大者80多歲,最小的僅32歲。他們各自以“堂”為單位,一般四五人一堂,最少的兩人一堂,有堂號,現存留有“印心堂”、“衍冀堂”、“文林堂”、“文齋堂”等。藝人多能熟練掌握木活字的反字毛筆書寫、刻制、揀字、排版、校對、刷印、裝幀等技藝。由于修譜形式的更新,傳承人存在無業可從的危機,有瀕危的可能。該項目為珍稀項目,極具文化內涵。
(2)酒娘制作??图蚁让襁w入后所創,因地理環境適于水稻的生長,為釀造水酒提供了足夠的糯米,舊時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釀制,以備節令待客。如今寧化客家酒娘名氣漸大,凡來寧化者都知酒娘之名。今鄉村城鎮雖不家家釀酒,但應餐飲業的需求,市間仍有制作酒娘。
(3)擂茶制作。產生年代不詳,遍及全縣,以石壁擂茶為佳品,民間多數家庭主婦都擅長制作。原料有茶葉、粉皮、花生、淮山葉、野菊花等,不僅能解渴果腹,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目前城關及石壁等地都有擂茶館,經營擂茶和客家小吃。
(4)老鼠干制作??图胰耸呈笥蓙硪丫?,土著山越茹毛飲血,捉山鼠食用,客家先民到來,接受了食鼠的習慣,但改革了烹調和食用的方法,捕捉和制作的方法也更趨成熟。寧化各地均有制作,而安遠的老鼠干尤為美味?,F在寧化鼠干已被列入閩西“八大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肴。
(5)伊府面制作。清時伊秉綬任揚州知府期間,由其廚師所創,主要原料有面粉、鮮蛋、香菇、肉絲制成,被稱為“方便面”的鼻祖。如今已被寧化縣相關食品企業加工成為地方特產銷售。
(6)傳統飾物制作??图胰俗灾性瓗淼膫鹘y手工藝,系以金、銀、銅、鐵、玉制成項鏈、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等佩戴飾物,寓意“避邪”。流傳于寧化民間,現在能完全掌握此技者已不多,部分精美飾物被收集進展覽館。
(7)古坑粉干手工制作。清中葉,羅氏祖輩代代相傳,為手工制作米粉,形狀纖細,顏色潔白,入口潤滑醇香。方田鄉羅朝波夫婦是古坑粉干制作技藝唯一的傳承者,已有開發商與其商談開發意向。
(8)牛皮鼓手工制作。城郊鄉茶湖江村的伍開輝老人是全縣唯一一個牛皮鼓手工制作者,手藝系祖傳?,F在制鼓收入不足糊口,其手藝也處于停產狀態。
(9)“玉扣紙”手工制作工藝。起源于宋昭圣年間,流行于寧化縣治平畬族鄉。以嫩竹為原料,纖維純潔,拉力強,久不退色,吸墨不潰,經久不生蟲。土地革命時期,寧化千擔紙萬擔糧,支援中央蘇區建設,其中千擔紙主要指治平生產的玉扣紙。1974年曾為《毛澤東詩詞》和“大字本”用紙。隨著科技的發展,“玉扣紙”也已采取機械制作,手工制藝難得一窺。
8.生產生活習俗
(1)傳統居住習俗。魏晉時中原客家先民遷入寧化,筑堡建房,以族系為單位群居,以保血統傳承的完整。居所主要是祠堂,早期居所多為“木結構”建筑,后“干打壘”(土墻)建筑和“封火屋”、“圍龍屋”(磚木結構)相繼興起,替代了木結構。祠堂居住系一族的后裔,稱之為“一院”或“一門”,其血緣關系遠親于祠外人,一家與祠外產生沖突,則合族仇外。春秋清明各姓在祠堂均有祭祀活動,敬祖穆宗。如今隨著居住環境的更新,傳統居住習俗已逐漸消失,多數祠堂敗落,各支系自立門戶,此俗將不復存。近年來,寧化縣加大力度對重點宗祠進行修繕,組織專業人員研究,在保護方面起了一定的效果。
(2)傳統服飾。古時主要有成年男穿著的大襟衫、大襠褲,成年男子穿著的對襟衫,成年女子穿著的掩腹、繡花鞋,兒童戴的虎頭帽等傳統服飾?,F在除一些農村老人外,一般都不穿以上傳統服飾,代之以現代款式服飾,隨著服裝生產的工業化、專業化發展,人們穿著觀念的變化,客家傳統服飾的制作工藝和傳承人正在逐漸消失。
(3)飲食??图抑性让衤渥銓幓?,墾荒拓植,通過南北文化的交融,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客家飲食習俗。主食有:米飯、糖糕、糍粑、黃果等;飲品有:擂茶、米茶、酒娘等;地方特色食物有:辣椒、魔芋、蕨屑、魚生、老鼠干、稻田薰魚、石鯪等;風味菜肴有:粉皮、燒麥、韭菜包、伊府面等。特色飲食品以石壁居多,安遠鄉的稻田薰魚允為正宗,寧化客家傳統名菜“八大碗”保留于民間。寧化客家特色飲食品多由婦女制作烹飪,祖輩教授制作技巧,代代相傳。有專務小吃業者,挑擔串巷兜售,如燒麥、米果等。目前,對寧化客家飲食研究加工后,已有部分投向市場。
(4)歲時節令。除在我國流行的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重大節日外,還有寧化特有的“過漾”、“觀音九”“花朝節”、“浴佛節”等十余個地方節令??图夜澚盍曀拙哂絮r明的客家特色,如端午“掛葛藤”、中秋“祭扁擔神”、正月初十吃“七種羹”等。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舊的節令已逐漸被人遺忘。
(5)婚嫁習俗。寧化客家婚嫁沿襲古禮,客家先民自中原遷入,將中原婚嫁禮儀帶入,沿習至今。主要程序有:納采問名、訂婚、請期、迎娶等。男方家娶親選在夜間,迎親隊伍至女方家門口,女方家假意關門拒迎,男方以搶親的方式破門迎親,新娘被迎上喜車后不可回頭。
(6)喪葬習俗。按“發喪”、“蓋棺祭奠”、“出殯化靈”、“七期扶魂”等程序進行,發喪一般為清晨時分,異于別處??图摇岸卧帷庇址Q“撿金骨”,將長輩尸骨掘開,擇風水佳處重葬。據譜載,古時客家先民匆邃離開故土南遷,不忘將先祖遺骸以金甕裝好帶上,后人沿此習至今。
(7)禁忌。有顏色、數字、動物、語言、行為、語言、人倫、喪葬等方面的禁忌??图医砂粗軙r《禮記》“入門而問諱”的規則,自古而今積累下多種客家禁忌,如數字中的“四”、顏色中的“綠”等等,不一而足,部分禁忌是迷信或保守的表現??图医审w現出客家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趨向。如今的年輕一輩對禁忌已不在意,客家禁忌也勢必將隨時代發展而消失。
(8)墟市。寧化建縣以來即有墟市,約定俗成,歷史悠久,先后有安遠、河龍、石壁等三十六個鄉村形成墟市。墟市的分布均衡有序,也隨著各鄉村人口的增減而發生地點變動。各墟交易都有中心特產,如安遠的毛豬、安樂的毛邊紙等。目前,寧化墟市主要設于鄉鎮,地點日期變動不大。
9.民俗
(1)龍舞。寧化民間有多種龍舞,如布龍、板凳龍、稻草龍、豬龍等,舞龍一般在正月期間,由年輕力壯者持龍繞場舞動,板凳龍、稻草龍則繞村游走一圈,以祈太平。舞時一般由牌子鑼鼓伴奏。此習自古沿襲自今。
(2)延祥花燈會。明正德年間,延祥人楊德安出任浙江金華府經歷,參觀蘇杭燈式歸來傳授鄉里,仿效相沿至今。逢正月十三至十五延祥舉辦迎神賽燈習俗,輪值組織賽燈,并以自愿結合、投資買田的方法組織“錦城”、“春城”等十余個燈會。因由族中賢人長者領頭賽燈,有領導、有組織、有秩序,故代代不斷,保存較好。
(3)夏坊古游儺。大約起源于明中葉,為“梅山七圣”信仰活動之一,流傳于夏坊村溪背,信仰者僅限村人。表演時由村民分別戴上儺面扮成羊、猴等七圣,身穿利刃,手持竹枝游走祈福。此儀式僅其族中人代傳,目前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名錄。
(4)伏虎禪師信俗。寧化伏虎禪師信仰習俗起源于北宋時期,隨著客家移民南遷,受民族習俗和地域條件的影響,伏虎禪師信俗活動日漸豐富和隆重。伏虎禪師祭祀習俗主要分布在寧化、長汀、連城、武平、上杭、南平、大田、尤溪等地區。每年會期日,民眾自發組成理事會,舉行游繞、進香、宴客等習俗。在信俗活動中穿插以各地的戲曲、曲藝、游藝、音樂、舞蹈等民俗項目,使得祭祀活動更加熱鬧和豐富,起到既娛神又娛人的效果。由于畬人狩獵,森林采伐,農耕祈雨,求子延嗣等信仰需求,逐漸出現“采伐信俗”、“保長工”、“保禾苗”、“搶佛子”等活動。也逐漸由早期的官方祭祀活動延伸至民間帶有狂歡性質的信仰習俗。
(5)其它信俗活動。地方神和祖先。祭祀的神祗有陳靖姑、林默娘、李寄、關公、張巡和許遠夫婦(雙忠)等。石壁有祭“漢帝”、“武候”、“歐陽廟”;方田有“五王廟”(據說是祀“渡康王”的賢人)、安樂崇祀“華光”、“五通”;治平祀“大地公爹”;河龍祀“伊公”;中沙祀“李公”等。宗教信仰的傳承依靠教徒的宣傳,老教徒發展新教徒,代代傳承。普庵教活動主要表現為“打蘸”、“做功德”。此外民間道教祭祀“三仙”,民間佛教祭祀“二佛”等。
10.游藝雜技
(1)“舞鬼子”。為民間武術攻守訓練表演,另有“疊羅漢”、“老鷹窺井”、“烏鴉撲田”等雜技表演。起源于唐宋年間,主要流行于石壁等地。舊時寧化常遭匪亂,為抵御匪寇,鄉民創制出舞鬼子技藝,既是習武鍛煉,又具娛樂性質。因壯年藝人多出外打工,近年習練此藝者漸少。
(2)“鬧春田”。石壁客家人特有的、傳承上百年的習俗,留傳于寧化石壁鎮陳塘村。每年正月初七,十里八村的村民都匯聚田間,抬著“五谷神”菩薩穿過田埂,游水田,扔泥巴對打嬉戲,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同時也借此增進村民間的感情,并通過戲鬧,迎接春耕的到來。
(3)團牌,當地又稱“打團盤”,明朝嘉靖、萬歷年間由傳統武術演化而成的傳統體育和民間游藝,現遺存于寧化縣水茜鎮棠地村、沿溪村、安寨村一帶。團盤為竹制,圓鍋狀,直徑大約1米,可容納一名成年男子躲藏其后,團牌向外的一面裝飾有彩色的八卦、獸首等圖案以壯軍威??图覉F牌(寧化)形成了一定的陣法和步法,如童子燒香、春水一揚、關公鬧戰場、黃牛戳三角、餓鬼擎旗、松樹抵蔭、禾穗倒尾,立兜割棕等等。表演時,5人打團牌,5人伴奏,伴奏以鑼鼓鈸為主,曲調明快、表現出激烈的戰斗氣氛。
11.傳統醫藥
(1)“蛇花子”傳統療法。即帶狀皰疹民間療法,南宋時寧化鄉嫗首創,類似巫醫,習此技者多為年老婦人。施治者燃香念咒,以香頭在患處做圈狀舞動,謂之“斷蛇路”,頗具療效。此技至今民間尚存。
(2)寧化畬族醫藥。寧化畬族醫藥是畬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為適應生活環境和生存健康要求而探索創造出來的一門傳統醫學。由于畬民居住在山區或半山區 ,他們有獨特的醫療方法與用藥習慣 ,積累了很多祖傳秘方和經驗方法。寧化的畬族醫藥主要留傳于寧化城關、治平畬族鄉、方田鄉泗溪等區域。
(二)物質文化遺產
寧化縣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目前已記錄的不可移動文物340處,縣級文保單位70處,其中省級文保單位19處;可移動文物2794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19件??图颐袼孜奈?18件套。其中的珍稀貴重的歷史名人文物有伊秉綬曾收藏過的東坡硯、伊秉綬書法作品、黃慎字畫等。
五、存在問題
(一)文化生態環境改變
受工業化、城鎮化的影響帶來的農村人口和農業生產方式的縮減;現代文化與多媒體娛樂文化的沖擊;工業化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等等。文化生態環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首要前提,一旦發生改變,留存其間的各種文化遺產將以飛快的速度消亡。
(二)保護理念的偏失
如在保護過程中過分強調政府投入而忽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存在的社會氛圍;強調項目的分解存檔保護,忽略了文化生態的整體性;或因為表演性、娛樂性的需求,過度竄改項目的原真性,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其文化價值。
(三)管理和領導機構的不足
目前寧化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管理還僅存于文旅部門。同時也缺乏對文化生態整體協調和平衡的監管能力。
(四)資金支持問題
目前,縣一級對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建設經費80萬元,配套資金從今年起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形成常態。同時對傳承群體的認定存在一定的困難,其扶持和資助無法落實,導致部分珍稀項目隨著傳承人的放棄而消失。
(五)民眾參與度不夠
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還模糊不清,引起民眾參與積極性的是項目申報之后所帶來的榮譽和利益。社區與農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強,往往容易導致“政府搭臺,無人看戲”的結果。
第三部分 總體思路
一、規劃思路
本次規劃以整體保護,分步實施,統籌兼顧作為規劃的主要思路貫穿整個規劃過程,確保對寧化縣客家文化進行全面完善的保護。
二、保護原則
對寧化縣客家文化的保護主要秉承以下五個原則:
(一)真實性原則
保護原生的、本來的、真實的歷史原物和它所遺存的全部歷史文化信息,抓住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的本質內核和核心價值,保護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文化。
(二)活態傳承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發展的,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成發展的環境當中進行保護和傳承,要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過程當中進行傳承與發展。
(三)整體性原則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的全部內容和形式。對彼此關聯的多種遺產類型的完整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區域的整體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基地的整體保護。
(四)促進共享原則
非物質文化的可共享性不受時空限制,能夠被不同的社群、族群所共同持有、共同享用、共同傳承,這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特征決定的。
(五)以人為本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民群眾創造并享用的文化傳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做到以人為本,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價值,突出人民群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主體地位。
三、主要任務
(一)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保護好現有的遺產項目,傳承實踐能力明顯提高;保護好今后新增加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促進推薦“玉扣紙制作技藝”、“木活字印刷術”等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延祥花燈會”、“池氏文武關刀燈”、“客家修譜習俗”等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二)健全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保護機制,有效保護好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省級2人、市級3人、縣級37人;爭取新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3人、市級10人;開展寧化縣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遴選工作,力求縣級傳承人達到50人以上;不斷培養新的傳承人群,建構老中青結合的代際傳承梯隊。
(三)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記錄、歸檔、研究工作。建設寧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性數據庫1個,力求每個項目都收集到相應的視頻、圖片、文字等信息,并形成電子檔案。以多媒體采集、數字化管理方式記錄保存寧化縣客家文化資源,推進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
(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1個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性展示館,各鄉鎮建設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館、傳習中心、傳習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承活動提供物質載體。爭取實現所有項目都有傳習場所。
(五)保護好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和重點區域,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實踐能力。濃厚的人文環境與美好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建設“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文化生態保護區,讓客家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助力鄉村振興。
(六)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宣傳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環境,提高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依靠人民群眾保護文化遺產;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教學重點中學3個、重點小學5個,深入開展學校教育傳承活動,規劃期內中小學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達到每月5次以上。進校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到20項以上,確保項目的豐富性。
(七)建立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加大力度扶持一批生產性保護項目,評選、扶持一批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傳承傳統手工技藝和文化內涵,加強鄉村傳統工藝傳承人群培養,因地制宜發展傳統工藝產業,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八)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文學藝術創作有機融合,不斷挖掘、培育新的文化活動品牌,講好寧化客家故事,擴大寧化客家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弘揚好客家文化,豐富百姓文化生活。
(九)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培育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傳統表演藝術文化旅游、傳統工藝文化旅游、傳統中醫文旅康養、傳統飲食文化旅游品牌;利用重點區域保護成果,打造客家傳統村落文化旅游品牌。
(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的研究工作。設立相關課題研究基金,組織地方文史專家、民俗學者,對寧化客家發展形成歷史、客家方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現狀、價值、傳承發展規律等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同時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工作相關實踐和理論研究,整理出版寧化縣客家文化歷史源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客家方言等相關方面研究成果。
第四部分 保護范圍與保護內容
一、保護范圍
寧化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的保護范圍為寧化縣全境行政區域,面積約2407.19平方公里,人口 37 萬(2020年)。下轄翠江鎮、城郊鎮、城南鎮、石壁鎮、淮土鎮、方田鄉、濟村鄉、安樂鎮、曹坊鎮、治平畬族鄉、湖村鎮、泉上鎮、中沙鄉、水茜鎮、河龍鄉、安遠鎮,共16 個鄉鎮。
二、保護格局
根據寧化地勢地貌差別及地緣特征,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地理分布、存續狀況,將保護區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保護片區。
各保護片區中,結合文化遺產存續實際情況,選擇若干自然生態環境基本良好、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為完整的街道、社區或鄉鎮、村落等,作為實施整體性保護的重點區域。
(一)東部區域
1.區域范圍
湖村鎮、泉上鎮。
2.區域簡介
湖村鎮位于寧化縣東部28公里,東北與泉上鎮接壤,南鄰清流縣,西連城郊鄉,西北與中沙鄉毗連,北靠水茜鎮。全鎮總面積190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17384人。經濟以工農業為主,烤煙、水果、旱作農業、鄉企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泉上鎮地處寧化縣東大門,東鄰明溪,南接清流、北靠本縣水茜、明溪楓溪、夏坊,西通寧化城關,距縣城44公里,是三縣七鄉鎮的結合部,省道福五線橫貫全鎮,鎮區內有寧化縣泉上華僑農場。全鎮總面積225.5平方公里,轄區內共有1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3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012人。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烤煙畜牧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3.非物質文化遺產
延祥花燈會,延祥貢茶制作技藝,延祥祭春社、泉上豆腐皮制作技藝,鐵桿故事,濕籽花生制作技藝,轎聯習俗,回回舞,龍王潭祭祀習俗,巫坊細絲笠麻制作技藝。
4.物質文化遺產
湖村靈隱洞,老虎巖洞遺址,泉上龍岳巖,下巖,陳氏祠堂,鄧氏祠堂,邱氏祠堂,羅令紀墓,明代五通廟,下埠清代古戲臺,黎氏古民居,泉上延祥村明清古民居群,李世熊墓。
5.自然與人文景觀
天鵝洞風景區,蛟湖,梅溪河,靈隱寺,圃珖巖寺,延祥古村落。
(二)西部區域
1.區域范圍
石壁鎮、淮土鎮、方田鄉、濟村鄉。
2.區域簡介
石壁鎮位于寧化縣西部,西面與江西石城縣相鄰,土地面積約136.5平方公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境內大部分地區處于海拔340-370米之間。西北之東華山,海拔1038.5米,山高林密,山勢雄偉。石壁鎮現轄2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集鎮所在地人口1.1萬人,石壁鎮人口為34680人。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烤煙、畜牧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邊貿對該鎮經濟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石壁自古以來是閩贛兩省、四縣、十鄉的農副產品重要集散地,是省定邊貿重鎮。
淮土鎮地處寧化縣西南部,閩贛兩省交界處。東連方田鄉,南接江西省石城縣橫江鎮小姑片,西與江西省石城縣珠坑鄉、橫江鎮交界,北靠石壁鎮,距離縣城25公里。全鎮總面積106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總人口32027人。境內光山禿土,風化石呈褐黑色,草木難長,僅宜植多年生油茶。
方田鄉位于寧化縣西南部,距縣城14.2千米。轄8個行政村。東距紅色旅游公路12公里,西距江西省橫江鎮25公里,北距石壁鎮15公里,南距曹坊鎮16公里。轄方田、村頭、大羅、朱王、南城、嶺下、泗坑、泗溪8個村委會。
濟村鄉地處閩贛交界的武夷山脈東麓,位于寧化縣西北部,鄉政府距縣城17公里,東鄰寧化縣中沙鄉、城郊鎮,南連石壁鎮,西北與江西省石城縣的豐山、高田、琴江三鄉毗鄰。東西相距19.5公里,南北長14.2公里。全鄉有5個村與江西接壤。轄13個村民委員會。
3.非物質文化遺產
陳塘鬧春田,石壁接珠習俗,朝大華,雙忠廟會,石壁客家祭祖大典,東華山三仙信俗,端午掛葛藤習俗,田背游漿豆腐制作技藝,喪禮偷青儀式,淮土高棚燈,寒谷走馬燈,大羅普庵教科儀,印心堂木活字印刷術,武層祭春社,新田保禾苗。
4.物質文化遺產
維蕃橋,德潤亭,石碧張氏家廟,三圣廟,陳塘修齊堂,立新雙忠廟,溪背烏石下廊橋,五通廟,嶺背屋王宅,花園燈羅氏宗祠,城下窯窯址,五通廟,禾坑廖氏家廟,沙墩下黃氏宗祠,翠子嶺窯址, 碗窯上窯址。
5.自然與人文景觀
石壁客家公祠,東華山省級森林公園,三仙祠,升仙臺,千家圍,獅子峰,龍華峰,田螺髻,法輪寺,新田千年冰臼。
(三)南部區域
1.區域范圍
安樂鎮、曹坊鎮、治平畬族鄉。
2.區域簡介
安樂鎮地處寧化縣南部,北鄰城南鄉,東南與清流縣接壤,西與曹坊鄉交界,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4公里。全鎮總面積178.2平方公里。安樂鎮主要以煙、竹生產作為當地特色產業。
曹坊鎮位于寧化南端,東鄰清流,南接長汀、連城,是寧化縣通往龍巖、贛州的主要門戶之一。全境181平方公里,現轄14個行政村、143個村居小組、123個自然村。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烤煙、畜牧(仔豬)、食用菌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治平畬族鄉位于寧化縣西南部,為閩贛兩省三縣(石城、寧化、長汀)九鄉交界處,轄行政村12個。治平的手工玉扣紙制作工藝聞名海內外,手工造紙具有悠久歷史,起于南宋,歷時700多年。
3.非物質文化遺產
夏坊古游儺,陳坊蛇糖節,玉扣紙制作工藝,池家文武關刀燈,光亮唱花鼓,大帝公爹信俗,畬族醫藥,黑筍干制作工藝,坪上草席織造技藝,下曹九龍廟會。
4.物質文化遺產
下曹古民居建筑群(九龍寺,敬湖公祠,楊岡公祠,曹登仞公祖廳,曹登杰公祖廳等),伊秉綬墓,上曹曹氏家廟,滑石風雨橋,紫曹坑曹梅溪墓。
5.自然與人文景觀
隘子下瀑布群, 汀江源,紫華山。治平畬族鄉的“一廊兩館古山寨,八景四園深谷村”:一廊指治平十里畬鄉文化長廊,兩館指畬鄉文化展館、玉扣紙專題展示館(籌建),古山寨指古代畬民居住的山寨;八景即雞公崠、汀江源、原始森林、竹海梯田、古村落、古紙寮、紅色遺址遺跡、云海風車。四園:筍竹產業園、富硒產業園、雞公崠汀江源觀光園、畬族文化園。
(四)北部區域
1.區域范圍
中沙鄉、河龍鄉、水茜鎮、安遠鎮。
2.區域簡介
中沙鄉位于寧化縣西北部,205省道穿境而過,東、北、南面分別與本縣湖村、河龍、水茜、翠江毗鄰,西與江西省石城縣高田鎮和本縣濟村鄉接壤。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2.5公里,全鄉土地總面積176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常住人口9932人 。
河龍鄉地處閩贛邊界的寧化縣北部,距縣城28公里。全鄉總面積64.2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82米,是寧化縣平均海拔最高的鄉,轄8個行政村。共2000多戶8300多人,95%是農民,是一個典型的高山區農業小鄉。
水茜鎮地處閩江源頭、寧化縣東北部,與明溪、建寧毗鄰,為三縣八鄉結合部。全鄉總面積241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側丝?9830人,素有“廊橋遺古,閩源綠核”的美稱。水茜是宋代史學家、詩人、書法家、兵部侍郎鄭文寶出生地。
安遠是個文明古鎮,歷史悠久,古稱下土寨,舊名黃土崗。宋為安遠寨,清為招得里,后設安遠巡檢司建制,故有安遠司之稱,民國時為安遠鎮。全境面積283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57個村民小組,人口3.5萬。安遠是兩省四縣八鄉交匯處,重要的閩贛邊貿市場。
3.非物質文化遺產
寧化祁劇,老鼠干制作技藝,稻田薰魚制作工藝,水茜木偶戲,客家團盤,河龍貢米生產技藝,伏虎禪師信俗,稻草龍,板凳龍,伊公信俗,李公尊王信俗,椿鑿屋建筑工藝。
4.物質文化遺產
水茜明代維藩橋,沿口清代古戲臺,沿溪清代“九井十三廳”南山下寧宅,安遠趙家源古民居群,河龍水南古廟,豐坪伯公壇,武昌古驛道。
5.自然與人文景觀
牙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朝天寨丹霞地貌景區,巖石寨丹霞地貌,武昌河,福建嶂,大洋梯田,石寮清代杉木王群、下付千年古銀杏群等。
(五)中部區域
1.區域范圍
翠江鎮、城郊鎮、城南鎮。
2.區域簡介
翠江鎮地處寧化城區,古名竹筱窩,迄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1984年行政區劃為鎮建制,因翠江穿過鎮中而稱為翠江鎮。 翠江鎮現轄4個行政村和9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37577人。全鎮面積約20平方公里。翠江鎮地處城區,基礎設施齊全,交通便利。
城郊鎮位于寧化縣城周圍,全鄉5495戶,23024人。全鎮土地總面積2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345畝,下轄18個行政村。城郊鎮成立于1984年。李七村是寧化西南五鄉農民武裝暴動地點之一,目前鎮內有保存較為完好的社背土樓和清道光年間修建的社下俞坊祠堂。
城南鎮位于寧化縣城南端,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中心約2公里。東鄰清流縣,南接本縣安樂鎮,縣內最大河流翠江穿過鄉境直下清流。全鄉土地面積75.61平方公里,總人口10699人,轄9個行政村和1 個社區。城南鎮原名橫鎖鄉,轄區橫鎖村始建于宋,因村尾一山橫出,形狀似鎖而得名。1992年12月,鄉政府駐地由橫鎖村遷至城南村曲段,更名城南鄉,2018年升格為鎮。
3.非物質文化遺產
客家祭祖習俗,木活字印刷術,客家擂茶,客家山歌,采茶戲,民間文學(故事、諺語、歌謠),夜迎親婚俗,節令習俗, 捉蛇花子,漆火,橫鎖控魚,客家酒釀制作技藝,客家小吃制作技藝,桿秤制作技藝,竹編技藝,藤椅編技藝。
4.物質文化遺產
黃慎故居,伊秉綬故居,水門巷古民居建筑群,謝氏家廟,豫章書院,城郊鎮俞氏,巫氏、邱氏、楊氏宗祠,社背土樓,東山寺,城南水口村節孝牌坊。
5.自然與人文景觀
翠江,七里圳、石羅坑瀑布,安樂溪,南山自然景區,鷲峰寨景區,寨頭里水庫。
三、區域特征
由于地勢地貌、水流、土壤、氣候等差異,寧化縣五個區域之間的特征分界較為明顯。離寧化縣城區越近的區域,語言的相似度越高。最北部的安遠鎮、最東部的泉上鎮、最西部的石壁鎮、最南部的治平畬族鄉,所操方言與寧化縣城區相去甚遠,無法互通。
各鄉鎮的地緣關系也各有不同。安遠鎮與廣昌縣、建寧縣之間,治平畬族鄉與長汀縣之間,泉上鎮與清流縣嵩溪、明溪縣楓溪,石壁鎮與石城縣之間,因地區相近的因素,各個時期播遷形成的血緣、姻戚等關系十分密切,習俗也更與之相似。
東部片區泉上鎮、湖村鎮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地下含有大量的石灰巖層。由于溶洞相通,地下水資源豐富,形成了蛟湖,附近村落很早就有蛟湖龍王潭祭祀的習俗;泉上鎮盛產優質石膏,且闊葉林植被茂盛,用于制作豆腐皮的原材料豐富,用雜木焙烤的豆腐皮遠近聞名;延祥村由于海拔山,氣溫低,土層厚,所產茶葉享譽四方,其制作工藝也相應保留下來。
根據客家文化研究學者的定義,西部石壁、淮土、方田、濟村等區域在文化學上統稱“石壁”,這一概念隱含了石壁與贛南在地緣方面的關系。留傳于石壁的“朝大華”習俗所朝的“邱郭王”三仙即由贛傳入。石壁客家人的不斷播遷,也和其地多紫色土,物產生長不易,難以承載人多齒繁有關。對農耕時代的眷戀,在石壁陳塘“鬧春田”活動中足以體現出來?;赐伶偰咸锎迮f稱“葛藤坳”,系由贛入閩的村落隘口,也頗能證實“掛葛藤習俗”發生于黃巢入閩時這一傳說。
安樂鎮、曹坊鎮、治平畬族鄉在寧化近代歷史上是較富庶的一帶。主要原因一是因為南路系寧化通往汀州府城的官道,二是陸路、水路都比較平坦和通暢,三是良田較多。傳統經貿所需的交通和物產條件都具備了,物質基礎好,村落中所建封火屋多。如曹坊鎮石牛、下曹、上曹,治平畬族鄉彭坊等地分布有較多封火屋。治平畬族鄉地勢為“九山一田”,有萬畝竹海。大多村落的地勢都較類似:竹山陡峭,中有溪流。加上竹質、水源、石灰等原材料上佳,“玉扣紙制作技藝”在此留存就不足為奇了。
北路山高林密,平曠的土地較少。百姓要墾田只得向山上延展,大量的梯田就是這樣產生的,河龍大洋梯田是風景優美的代表。房屋的建設也要向山上延展,一梯一梯,形成了椿鑿屋的景觀。“椿鑿屋營造技藝”自然也相應遺留下來。林密處必多虎,安遠鎮葉嶺古代常有虎患,此處也是伏虎禪師的誕生地。出于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渴求,民眾自發形成了對伏虎禪師的崇拜,信俗得以保存。
中部為寧化縣核心區域,地勢較平夷。傳統婚喪禮俗、戲曲曲藝、百工雜藝在這里均有保存。巫羅俊和羅令紀是隋唐時期的寧化開疆先祖,巫氏、羅氏的祭祀活動顯得尤其隆重,巫氏還有舉辦全國性的祭祀文化節;寧化西溪與東溪合流注入城南流域,橫鎖、魚龍浦等沿河而居的村民擅長捕撈大魚,產生和遺存了“橫鎖控魚”技藝。
區域的特征差異體現得尤其明顯的在于信俗部分。以伏虎禪師信俗為例,北路為禪師出生地,反而信俗活動較稀少,而信俗以禪師少年時傳說為主;南路與汀州府相接,信俗基本接近長汀縣,以定光、伏虎同祀;西路的供奉方式與武平縣、永定縣相似類,將觀音、定光、伏虎合稱“三太老佛”同祀;而東路的伏虎禪師神像則有握書卷、上彩的特點,這與湖村、泉上民間稱伏虎禪師為“定光古佛”書僮的傳說有關。
信俗的不同還體現在崇拜對象方面。規模較大,崇拜程度較高的項目東路有蛟湖龍王信俗,西路有三仙信俗,南路有大帝公爹信俗,北路伊公、伏虎禪師信俗,中部城區有天后宮“陳林李”三夫人、五通等信俗。
四、保護內容
(一)保護區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是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和文化生態保護區文化基因葆有生命力的堅實基礎,也是規劃的核心保護對象。
附:寧化縣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列表
(國家級1項、省級7項、市級16項、縣級48項,總計72項)
序號 |
級 別 |
項 目 名 稱 |
批 次 |
1 |
國家級 |
祭祖習俗(石壁客家祭祖習俗) |
第三批 |
2 |
省級 |
寧化客家山歌 |
第二批省級 |
3 |
寧化客家擂茶制作工藝 |
第二批省級 |
|
4 |
寧化石壁客家祖地祭典 |
第二批省級 |
|
5 |
夏坊古游儺 |
第三批省級 |
|
6 |
木活字印刷術 |
第四批省級 |
|
7 |
伏虎禪師信仰習俗 |
第五批省級 |
|
8 |
玉扣紙制作工藝 |
第六批省級 |
|
9 |
市級 |
石門山祁劇 |
第一批 |
10 |
老鼠干制作技藝 |
第一批 |
|
11 |
牌子鑼鼓 |
第一批 |
|
12 |
淮土高棚燈 |
第一批 |
|
13 |
水茜木偶戲 |
第五批 |
|
14 |
延祥花燈會 |
第五批 |
|
15 |
陳塘鬧春田 |
第五批 |
|
16 |
石壁接珠習俗 |
第五批 |
|
17 |
蛟湖龍王潭祭祀習俗 |
第五批 |
|
18 |
客家團牌 (寧化) |
第六批 |
|
19 |
泉上豆腐皮制作技藝 |
第六批 |
|
20 |
延祥貢茶制作技藝 |
第六批 |
|
21 |
古坑粉干制作技藝 |
第六批 |
|
22 |
水茜明筍干制作技藝 |
第六批 |
|
23 |
池氏文武關刀燈 |
第六批 |
|
24 |
結婚轎聯習俗 |
第六批 |
|
25 |
縣級 |
唱花鼓 |
第一批 |
26 |
婦女信俗 |
第一批 |
|
27 |
伐木號子 |
第一批 |
|
28 |
草袋飯習俗 |
第一批 |
|
29 |
采茶戲 |
第一批 |
|
30 |
民間祝由科 |
第一批 |
|
31 |
七夕拜巧 |
第一批 |
|
32 |
大帝公爹信俗 |
第一批 |
|
33 |
中秋祭扁擔神 |
第一批 |
|
34 |
船工號子 |
第一批 |
|
35 |
橫鎖控魚 |
第一批 |
|
36 |
朝大華 |
第一批 |
|
37 |
偷青儀式 |
第一批 |
|
38 |
端午“掛葛藤”習俗 |
第一批 |
|
39 |
回回舞 |
第一批 |
|
40 |
鐵桿故事 |
第一批 |
|
41 |
蛟湖龍王信俗 |
第一批 |
|
42 |
店上牛會 |
第一批 |
|
43 |
舞鬼子 |
第一批 |
|
44 |
轎聯婚俗 |
第一批 |
|
45 |
武層、神壇壩祭春社 |
第一批 |
|
46 |
武昌踢稈毽子 |
第一批 |
|
47 |
李公尊王信俗 |
第一批 |
|
48 |
椿鑿屋營造技藝 |
第一批 |
|
49 |
樓家板凳龍 |
第一批 |
|
50 |
伊盆信俗 |
第一批 |
|
51 |
坪上草席織造技藝 |
第一批 |
|
52 |
寒谷走馬燈 |
第一批 |
|
53 |
田背東華山保禾苗 |
第一批 |
|
54 |
鷲峰寺保禾苗 |
第一批 |
|
55 |
陳坊蛇糖節 |
第一批 |
|
56 |
稻草龍 |
第一批 |
|
57 |
曲篷表演唱 |
第一批 |
|
58 |
下巫坊送路燭 |
第一批 |
|
59 |
大羅普庵教科儀 |
第一批 |
|
60 |
游漿豆腐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
61 |
客家米酒釀造技藝 |
第二批 |
|
62 |
黑筍干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
63 |
安遠稻花魚干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
64 |
濕籽花生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
65 |
泉上豆腐皮傳統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
66 |
客家宴八大碗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
67 |
生魚片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
68 |
明筍干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
69 |
臘味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
70 |
客家小吃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
71 |
藤茶餅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
72 |
端陽客家藥茶 |
第二批 |
(二)保護區范圍內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及群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載體的活態遺產,本著“堅持以人為本、活態傳承”的原則,對保護區范圍內的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及群體實施長效保護機制,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鏈的完整。
附:寧化縣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列表
(省級2人、市級3人、縣級36項,總計41項) |
|||||||
序號 |
所屬鄉鎮(單位) |
傳習項目 |
級別 |
項目傳承人信息 |
|||
傳承人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月 |
從藝時長(年) |
||||
1 |
文化館 |
客家擂茶 |
省級
|
江玫麗 |
女 |
1959.04 |
30 |
2 |
木活字印刷術 |
邱恒勇 |
男 |
1979.03 |
25 |
||
3 |
木活字印刷術 |
市級 |
鄒建寧 |
男 |
1962.07 |
37 |
|
4 |
木活字印刷術 |
巫松根 |
男 |
1981.02 |
16 |
||
5 |
治平畬族鄉 |
玉扣紙制作技藝 |
胡鋮 |
男 |
1976.05 |
23 |
|
6 |
翠江鎮 |
牌子鑼鼓 |
縣級 |
鄭新民 |
男 |
1948.02 |
20 |
7 |
治平畬族鄉 |
大帝公爹信俗 |
曾佑榮 |
男 |
1955.09 |
30 |
|
8 |
池氏文武關刀燈 |
池賢添 |
男 |
1966.09 |
37 |
||
9 |
城南鎮 |
橫鎖控魚 |
吳萬生 |
男 |
1966.10 |
20 |
|
10 |
石壁鎮 |
陳塘鬧春田 |
張超群 |
男 |
1968.04 |
15 |
|
11 |
石壁“接珠”習俗 |
羅華榮 |
男 |
1946.11 |
25 |
||
12 |
泉上鎮 |
延祥花燈會 |
楊道元 |
男 |
1944.12 |
60 |
|
13 |
延祥花燈會 |
官建紅 |
女 |
1977.09 |
12 |
||
14 |
豆腐皮制作技藝 |
李仁標 |
男 |
1969.04. |
36 |
||
15 |
延祥孔坑貢茶制作技藝 |
楊濤杰 |
男 |
1989.11. |
5 |
||
16 |
湖村鎮 |
轎聯婚俗 |
鄧和福 |
男 |
1958.01 |
20 |
|
17 |
濕籽花生制作技藝 |
張仁玲 |
男 |
1990.03 |
5 |
||
18 |
蛟湖龍王潭祭祀習俗 |
陳澤偉 |
男 |
1952.01 |
20 |
||
19 |
濟村鄉 |
武層祭春社 |
李英生 |
男 |
1967.11 |
15 |
|
20 |
中沙鄉 |
樓家板凳龍 |
張逢金 |
男 |
1967.5 |
15 |
|
21 |
河龍鄉 |
伊盆信俗 |
謝炎福 |
男 |
1962.02 |
15 |
|
22 |
曹坊鎮 |
坪上東坑草席手工編制技藝 |
張初松 |
男 |
1942.02 |
67 |
|
23 |
淮土鎮 |
高棚燈 |
王子行 |
男 |
1962.04 |
30 |
|
24 |
游漿豆腐制作技藝 |
孫九妹 |
女 |
1947.01 |
40 |
||
25 |
安樂鎮 |
夏坊古游儺 |
夏光美 |
男 |
1944.12 |
45 |
|
26 |
吳世仁 |
男 |
1954.02 |
45 |
|||
27 |
水茜鎮 |
客家團牌 |
范細羅 |
男 |
1931.12 |
73 |
|
28 |
水茜明筍干制作技藝 |
陳發林 |
男 |
1969.03 |
20 |
||
29 |
水茜木偶戲 |
賴文生 |
男 |
1969.06 |
38 |
||
30 |
安遠鎮 |
稻草龍 |
曾慶明 |
男 |
1948.07 |
26 |
|
31 |
安遠稻花魚干制作技藝 |
吳可祿 |
男 |
1965.06 |
25 |
||
32 |
伍坊祁劇 |
伍世興 |
男 |
1973.09 |
24 |
||
33 |
城郊鎮 |
曲篷表演唱 |
巫定珠 |
女 |
1974.01 |
20 |
|
34 |
客家酒娘釀造技藝 |
涂冬根 |
男 |
1975.12 |
30 |
||
35 |
下巫坊送路燭 |
鄧和興 |
男 |
1976.04 |
30 |
||
36 |
方田鄉 |
木活字印刷術 |
謝應生 |
男 |
1950.04 |
48 |
|
37 |
古坑粉干制作技藝 |
羅國城 |
男 |
1969.09 |
32 |
||
38 |
文化館 |
寧化客家山歌 |
洪麗琳 |
女 |
1971.09 |
30 |
|
39 |
張連云 |
女 |
1975.11 |
20 |
|||
40 |
寧化客家擂茶制作工藝 |
張三金 |
女 |
1965.09 |
23 |
||
41 |
老鼠干制作技藝 |
張木水 |
男 |
1966.08 |
35 |
||
|
|
|
|
|
|
|
(三)保護區范圍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密切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寺廟、宗祠、寨堡、茶亭、窯址、橋梁、戲臺、風水林、墓葬、傳統村落格局以及其他傳承空間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傳承活動密切相關的物質場所和載體,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密切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文化生態環境整體保護的重要舉措。
附: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序號 |
文物保護單位名稱 |
級別 |
年代 |
類別 |
所在地址 |
|||||
總序號 |
分序號 |
市 |
縣 |
鎮 |
村 |
|||||
1 |
1 |
寧化革命紀念館 |
縣 |
現代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三明 |
寧化 |
翠江 |
北山 |
|
2 |
2 |
寧化革命烈士紀念碑 |
省 |
現代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三明 |
寧化 |
翠江 |
北山 |
|
3 |
3 |
東山庵 |
縣 |
明·永樂 |
古建筑 |
三明 |
寧化 |
城郊 |
高塹 |
|
4 |
4 |
慈恩塔遺址 |
縣 |
宋·宣和六年 |
古遺址 |
三明 |
寧化 |
翠江 |
雙虹 |
|
5 |
5 |
老虎巖遺址 |
省 |
一、二十萬年前 |
古遺址 |
三明 |
寧化 |
湖村 |
巫坊 |
|
6 |
6 |
伊秉綬墓 |
省 |
清·道光 |
古墓葬 |
三明 |
寧化 |
曹坊 |
上曹 |
|
7 |
7 |
伊朝棟墓 |
縣 |
清·乾隆 |
古墓葬 |
三明 |
寧化 |
水茜 |
邱山 |
|
8 |
8 |
黃慎墓 |
省 |
清·乾隆 |
古墓葬 |
三明 |
寧化 |
翠江 |
中山 |
|
9 |
9 |
寧化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 |
省 |
近代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三明 |
寧化 |
淮土 |
淮陽 |
|
10 |
10 |
曹坊秘密農會舊址 |
縣 |
近代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三明 |
寧化 |
曹坊 |
上曹 |
|
11 |
11 |
石碧紅軍獨立第七師舊址群 |
省 |
近現代 |
古建筑 |
三明 |
寧化 |
石壁 |
石壁 |
|
12 |
|
石碧張氏家廟(下祠/紅軍獨立第七師救護所舊址暨彭德懷與滕代遠舊居) |
省 |
清 |
古建筑 |
三明 |
寧化 |
石壁 |
石碧 |
|
13 |
|
三圣廟 |
省 |
|
|
|
|
|
|
|
12 |
14 |
上曹曹氏家廟(寧化西南五鄉(曹坊)農民武裝暴動指揮部舊址) |
省 |
清·乾隆 |
古建筑 |
三明 |
寧化 |
曹坊 |
上曹 |
|
13 |
15 |
豫章書院(寧化縣蘇維埃政府保衛局舊址) |
省 |
清·乾隆 |
古建筑 |
三明 |
寧化 |
翠江 |
小溪 |
|
14 |
16 |
滑石風雨橋 |
縣 |
明 |
古建筑 |
三明 |
寧化 |
曹坊 |
溫坊 |
|
15 |
17 |
縣 |
唐 |
古墓葬 |
三明 |
寧化 |
湖村 |
店上 |
||
16 |
18 |
鄭彥華墓 |
縣 |
宋 |
古墓葬 |
三明 |
寧化 |
水茜 |
廟前 |
|
17 |
19 |
鄭文寶墓 |
縣 |
宋 |
古墓葬 |
三明 |
寧化 |
水茜 |
廟前 |
|
18 |
20 |
張顯宗墓 |
縣 |
明 |
古墓葬 |
三明 |
寧化 |
城郊 |
張家坪 |
|
19 |
21 |
伊天佑墓 |
縣 |
明 |
古墓葬 |
三明 |
寧化 |
城南 |
魚龍 |
|
20 |
22 |
寧化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舊址 |
省 |
30年代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三明 |
寧化 |
曹坊 |
三黃 |
|
21 |
23 |
寧化縣第一個黨團混合小組活動舊址 |
縣 |
30年代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三明 |
寧化 |
翠江 |
紅衛 |
|
22 |
24 |
小溪謝氏家廟(城關紅軍醫院舊址暨朱德舊居) |
省 |
30年代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三明 |
寧化 |
翠江 |
小溪 |
|
23 |
25 |
陳塘紅軍第四醫院舊址 |
省 |
30年代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三明 |
寧化 |
石壁 |
陳塘 |
|
24 |
26 |
禾口紅軍標語墻 |
縣 |
30年代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三明 |
寧化 |
石壁 |
立新 |
|
25 |
27 |
鳳凰山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群 |
鳳凰山紅軍街 |
省 |
30年代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三明 |
寧化 |
淮土 |
鳳山 |
28 |
五通廟 |
省 |
三明 |
寧化 |
淮土 |
鳳山 |
||||
29 |
嶺背屋王宅 |
省 |
三明 |
寧化 |
淮土 |
鳳山 |
||||
30 |
紅軍井 |
省 |
三明 |
寧化 |
淮土 |
鳳山 |
||||
31 |
赤嶺紅軍看病所 |
省 |
三明 |
寧化 |
淮土 |
赤嶺 |
||||
26 |
32 |
田螺寨兵工廠遺址 |
縣 |
30年代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三明 |
寧化 |
湖村 |
石下 |
|
27 |
33 |
水口圣旨節孝牌坊 |
縣 |
清 |
古建筑 |
三明 |
寧化 |
城南 |
水口 |
|
28 |
34 |
沿口古戲臺 |
縣 |
清 |
古建筑 |
三明 |
寧化 |
水茜 |
沿口 |
|
29 |
35 |
下埠五通廟與古戲臺 |
縣 |
清 |
古建筑 |
三明 |
寧化 |
湖村 |
下埠 |
|
30 |
36 |
禾坑廖氏家廟 |
縣 |
清 |
古建筑 |
三明 |
寧化 |
淮土 |
禾坑 |
|
31 |
37 |
石壁張氏家廟(上祠/紅軍獨立第七師第二團駐地舊址) |
省 |
清 |
古建筑 |
三明 |
寧化 |
石壁 |
石碧 |
|
32 |
38 |
沙墩下黃氏宗祠(紅12軍34師師部駐地舊址) |
縣 |
清 |
古建筑 |
三明 |
寧化 |
淮土 |
橋頭 |
|
33 |
39 |
伊秉綬故居 |
縣 |
清 |
古建筑 |
三明 |
寧化 |
翠江 |
紅衛 |
|
34 |
40 |
李元仲墓 |
縣 |
清 |
古墓葬 |
三明 |
寧化 |
泉上 |
泉上鎮西約5華里 |
|
35 |
41 |
陳塘修齊堂(陳塘紅軍第四醫院舊址 |